华中科技大学刘成斌教授应邀来校讲学

发布者:周锋发布时间:2025-05-28浏览次数:105

5月27日晚18:30,应杭电人艺数法学院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刘成斌教授在10教233作题为《高质量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的讲座。本次讲座由吴新慧教授主持,社会学系老师、社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导师、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吴新慧对刘成斌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大家介绍了刘教授的基本情况。刘教授是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卓越华中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社会学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国家级项目多项。

刘成斌教授首先结合自身丰富的科学研究经验,带领大家从问题意识、理论视角、逻辑框架等五个层面对高质量论文写作展开探讨。刘教授非常重视问题意识。在他看来,问题意识是研究的起点与灵魂,关乎于的价值与方向。他从自己发表的两篇论文以及在研的国家社科重大课题入手,分析了其中的问题意识;并提出了研究者需要通过洞察生活,从灵感提出问题;做多维视角的思考;对问题不断地聚焦和反复性提炼等途径发展问题意识。接着,刘教授分析了理论视角的意义和价值,认为理论视角体现研究的深度与锐度,决定研究的解释力和洞察力,并建议研究者在写作时要广泛地理论阅读和积累;有批判性思维,借鉴理论而非套用;对理论视角进行反复比较和打磨并拓展性改造。之后,刘老师对逻辑框架、经验支撑在论文写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探讨,在他看来,逻辑框架是研究的骨架与脉络,保障研究的系统性与严谨性;经验支撑:研究的基石与血肉,确保研究的科学性与可信度。最后,刘教授强调了学术研究和论文中的价值关怀。价值关怀关系研究的温度与方向,体现研究的社会责任与人文意蕴。研究者不能为了研究而研究,研究者需要有家国情怀,社会价值感、公共责任感,社会科学研究如果能唤起人们对一些问题公共议题的关注和反思,推动社会客观、理性地对待这些问题,这是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互动环节,刘教授就师生提出的“怎么实现现实生活问题的学术化表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在他看来,头脑风暴、团队合作、静思都是提升学术化表达能力的重要路径。刘教授的讲座给现场师生带来了“为什么写论文”,“写什么论文”等一系列问题的灵魂拷问;也给大家提供了“怎么写论文”、“怎么写好论文”的具体指导,使现场的师生受益匪浅。(文:数字人文研究院    图:李焕燃)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杭州经济开发区白杨街道2号大街1158号
电话:
邮箱: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