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举行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状况专题研讨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11-02浏览次数:618

 

       10月28日下午,人文与法学院全体教师在模拟法庭就本科生导师制实施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活动。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旨在发挥教师在学生培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增进学生与导师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树立专业意识,培养专业兴趣,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院成立以来,将这一制度的推行作为专业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至今已实施两年多,该制度在实行过程中,老师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本次活动就是为了总结经验教训,使这一制度更加完善。
       王国枫老师首先发言,她站在社会学专业的角度,介绍了社会学专业多位教师感人的做法。王老师说,社会学专业的老师都做得很出色,比如徐燕杭老师,新生还这在军训期间,就与学生见了面,不仅为学生开了书单,还拿了一堆书给学生;比如徐明宏老师,学生都为能去她家吃饭而津津乐道,学生对她的依赖就像对母亲一样。吴新慧老师把对学生的关爱和科研结合起来,以严格的科研精神要求学生踏实学习,这种对待90后学生的态度很是难能可贵;杨子飞老师一直坚持无偿主持学生的读书会活动;褚倩老师,在学生毕业后仍然和学生保持亲密的关系。还有李庆真老师踏实平实的做事风格,为学生树立榜样;吴彬老师不厌其烦地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与研究设计。
       李庆峰老师对于学生的指导,主要体现在专业实践方面引导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在具体的实践中,他发明了类似“小组”的做法,让每个同学都问一下自己“我能为小组做什么”,在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定位以后,指导学生在一个一个实践的案例中提升专业能力。李老师每个学期会进行1-2次实践活动,他把自己律师业务中可以由学生承担的部分交给学生去做,通过对真实案件的参与,让学生参与锻炼。
宁松老师的做法是,不区分是非自己指导。他说自己每学期都给学生上不同的专业课,在上课的过程中都与学生有互动,自己建立的微信群,QQ群原本是为了指导自己带的学生,每次都有很多学生自觉加以,这样有用的信息也可以为更多的学生分享,自己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时,也不局限于自己指导的学生,只要学生有需要,律所也能安排,就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他说,只要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感兴趣,自己都是乐此不疲地帮助指导。
       曹丽亚、赵礼寿、吴新慧等老师,利用吃饭的时间,每次约一个同学一起吃饭,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和学生聊天,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困难,赵老师形象地将这一做法描绘为“抓住学生的胃”。通过这种方法,打开了学生们的心扉,使学生信赖自己,从而更好的沟通,最终使指导能有的放矢。
       姜丽娜老师,很注重老生带新生的工作。为了让新生更好地了解专业,熟悉大学生活,姜老师专门请高年级学习比较好的学长,来给新生做交流。用这种以老带新的方式,更能在新生中产生共鸣,交流也更有效果侧重。
       申屠彩芳、吴新慧和钱侃侃老师,站在班主任的角度,也分析了自己作为专业教师、班主任和本科生导师三重角色的尴尬。他们认为现有的制度下,三者的界限不清晰、职责不明确,在工作的过程中,经常发现当班主任时讲过的东西,似乎作为导师还需要重复一篇,一时不能很好地进行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在没有给导师准确定位的前提下,老师在解决个别学生特殊需要的情况时存在捉襟见肘的情况。“我们主动给他们的东西不一定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想要的东西,我们却指导不了”。这种情况确实是存在的。申屠彩芳老师建议一年级以班主任制为主,高年级以导师制为主,这样也便于高年级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工作的展开。而这是与目前的制度设计有着很大不同的。
       郑建功、江黎黎等老师也建议区分班主任、辅导员和导师的工作职责,避免出现“令出多门,九龙治水”的情况。他们特别指出在指导过程中关于专业发展、就业前景、大学生生活等方面应尽量口径统一,否则会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在大学生人生规划方面,导师可以尽自己的能力给予个性化指导。
       楼培等老师提出,到大二时可以尝试学生选老师的模式,尽量尊重学生的兴趣,也利于高年级更加个性化的指导学生。
       张慧禾、陈矩弘等老师认为,导师制固然重要,但当务之急还是给学生提供实践类的学习机会,建立实践基地也很迫切。
       随着话题的深入,老师们纷纷参与讨论,研讨会气氛非常活跃。
       最后,方建中老师做了简要的总结。导师制作为我们学院的特色,肯定要继续实施,但是,在具体的设计方面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一制度要取得实效,需要老师们有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同时需要找到着力点和抓手。学院将根据师生两方面征集的意见和建议,提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科生导师制进行优化完善,使这一制度真正成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人文与法学院
                                                                                                                                                                                             
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杭州经济开发区白杨街道2号大街1158号
电话:
邮箱: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浙江・杭州 浙ICP备12028388号-2.浙公网安备34030002000595号